发布日期:2024-05-24 10:46 点击数:次
国家级一流课程评审指标
一、线上一流课程评审指标
1否决性指标
项
细则
平台资格
1、无工信部ICP网站备案、无公安机关网站备案号、无信息安全二级以上等级保护证书
2、非面向社会或高校开放平台
课程资格
1、申报材料不齐备
2、课程无法登录或无法打开
3、无法显示完整内容和教学活动
4、非慕课
5、非本科/高职/专科教育课程
6、开设时间或期数不符合申报要求
7、教师无在线教学服务
8、负责人非申报高校正式聘任教师
9、存在思想性或较严重的科学性问题
造假、侵权
1、材料、数据造假
2、发现且确认有侵权现象
不适合网络传播
课程内容不适合网络公开传播
2评审指标细则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及描述
分数
一、课程内容 20分
1-1规范性
课程内容为高校教学内容,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要求,课程定位准确,教学内容质量高;课程知识体系科学完整。(若课程内容不规范,不适合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此项为0分。)
5分
1-2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
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内容先进、新颖,反映学科专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体现教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水平,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若存在思想性或较严重的科学性问题,此项为0分,请在否决性指标11中勾选,直接提交,结束评审此课程为0分。)
1-3 安全性
课程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内容。(若存在有不适合公开的课程内容或有确凿证据证明有侵权情况,此项为0分,请在否决性指标13(14)中勾选,直接提交,结束评审,此课程为0分。)
1-4 适当性、多样性
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配置丰富、多样,深浅度合理,内容更新和完善及时。在线考试难易度适当,有区分度。(若学分课程的内容过于浅显,或考核评判标准过低,此 项为0分。)
二、课程教学设计25分
2-1合理性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组织科学合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2-2方向性
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志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课程应用与课程服务相融通, 适合在线学习、翻转课堂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拓展性学习。
10分
2-3创新性
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各教学环节充分、有效,满足学生的在线学习的诉求,不是传统课堂的简单翻版。
三、课程团队 10分
3-1 负责人
在本课程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在推进基于慕课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度。
3-2 团队
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教学表现力强,课程团 队结构合理。
四、教学支持
20分
4-1 团队服务
通过课程平台,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习者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 有效的在线指导与测评。(若教学团队成员未参与学习者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此项为0分。)
4-2 学习者活动
学习者在线学习响应度高,师生互动活跃。
五、应用效果与
影响 25分
5-1开放性
面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学习程度高。
5-2课程本校应用情况
在本校将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结合,推动教
学方法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若未应 用于本校课程改革,此项为0分。)
5-3 在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中应用共享情况
共享范围广,应用模式多样,应用效果好,社
会影响力大,受益教师和学习者反馈、评价高。
15分
二、线下一流课程评审指标
课程资质
1、非本科学分课程 查看教务系统提供的截图
2、开设时间或期数不符合申报要求 申报截止日期前未完成至少两个完整的教 学学期或周期(查教务系统截图)
3、课程基本信息有明显不一致 重点对比与教务系统截图是否一致: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学时,查看有关说明材料。
4、申报材料不齐备,缺少必须提供的关键材料 查看是否缺少申报书中的“七、 附件材料清单中的1-5项”的某项材料。
教师资格
1、负责人非申报高校正式聘任教师查看“二、课程团队序号1的成员”及其他申报材料
2、团队成员存在师德师风方面问题 查看“十、学校政治审查意见”,根据专 家掌握的信息
课程内容
1、存在思想性或较严重的科学性问题 专家审查
2、申报材料无法支撑课程内容,教学无法实施专家审查
3、课程内容涉密 对比提交材料
1、申报材料造假 对比提交材料,或举报属实
2、发现且确认有侵权现象对比提交材料,或举报属实
分值
一、课程目标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 15分
1-1
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
1-2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注重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 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契合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等综合能力养 成要求。
1-3
目标描述准确具体,对应国家、行业、专业需求,符合培养规律,符合校情、学情,达成路径清晰,便于考核评价。
二、授课教师(团队) 切实投入教学改革 15分
2-1
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
2-2
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 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2-3
教学改革意识强烈,能够主动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工 具,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教学 能力有显著提升。
三、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20分
3-1
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3-2
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要求,反映学科专业、行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内容。
3-3
保障教学资源的优质性与适用性,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
四、教与学发生改 变 15分
4-1
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因材施教,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有效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打破传统课堂“满堂灌”和沉默状态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
4-2
学生学习方式有显著变化,安排学生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强化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
五、评价拓展深化
5-1
考核方式多元,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评价手段恰当必要,契合相对应的人才培养类型。
5-2